面对孩子的成长,父母有不同的态度,就有不一样的结果……

所属分类:教育技巧 发布时间:2021-06-29
面对孩子的成长,父母有不同的态度,就有不一样的结果……
莲子心理教育 6月29日

2021年4月17日晚,上海卢浦大桥上,一位年仅17岁的男生因为与同学闹矛盾被母亲责骂,强行拉开车门,从大桥上纵身一跃。从此阴阳两隔,母亲跪地痛哭。


五秒,十七岁,一生。



而另一种父母,面对14岁的儿子,青春期叛逆,辽宁有位父亲,却给出了不同的答卷。
他说服了家人,辞职带着儿子走遍全国,打算用陪伴和脚步,引发孩子对人生更多的体验和思考。

这位父亲的决定无疑是大胆的,但是这份苦心却很值得动容。
其实,相比旅行本身,更可贵的,是父亲在孩子叛逆期的时候,看到了孩子尖刺下的迷茫。
所以,他没有选择对抗,而是转变角色,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。
所谓叛逆期,并非孩子简单的作对,相反,它是孩子成长中的高速发展期。
父母只有读懂孩子的变化,理解孩子内心的涌动,才能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,迎接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。


叛逆,是自我意识的觉醒

 

前不久,林心如在一次采访中感叹,4岁的女儿海豚开始变得叛逆。

 

比如,为了玩玩具,她会选择自己留在家里,还会抗拒地对妈妈说:“走开”。

 

这么小的孩子,竟然就出现叛逆,令很多人惊讶不已。

 

我们常常以为,叛逆是青春期孩子才有的特征,这其实是一种误解。

 

个体心理学上,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,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。

 

比如两岁的口头禅是“我不要”;7岁开始出现和大人顶嘴、唱反调。

 

到了12岁左右,随着青春期的到来,孩子的叛逆会到达一个顶峰。

 

然而,所有阶段的表现,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特征:孩子反抗大人的安排,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
 

婴儿期时,孩子的“自我”意识比较模糊,随着不断成长,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。

 

于是,他们开始表达不同的主见和决定。



无论是日常生活,还是学习交友,都不愿再听从父母的安排。

 

所谓叛逆,不过是孩子心智成熟的标志,是他独立人格的开始。


所以,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,就是观察孩子,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。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。


面对成长中的孩子,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“父母”的架子,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,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。因为“强权”解决不了问题,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。


也有许多父母担心,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,任其为所欲为了呢?其实,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,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,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。


有时,一个关心的问候,一句温暖的话语,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受到约束。


由于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,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,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,思想的启发阶段,所以最容易受影响。



不幸的是,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,因此经常使用绝对的压制手段,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,更重要的是,我们把自己对他的影响力拱手让人,造成其他不良影响有机可乘。



于是我们的孩子,在与我们的不理解中,渐行渐远了。



所以,面对孩子的叛逆,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实的真相;并不是谁叛逆了谁,顶多只有一个倔强的孩子悄悄“离开”我们而已。我们当然觉得痛苦,但愤怒则大可不必。



如果,他走向正确的方向,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;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,我们就该立即赶过去,陪他一块爬起来。




李玫瑾说过:孩子的问题,往往都是大人造就的。
这颗种子,在幼年时期埋下,童年时期积累,最终青春期时爆发。
叛逆期,是孩子的成长期,也是家庭教育的检验期。

如果每个青春的孩子,在要求独立时,得到的是理解和尊重,是肯定和欣赏。
如果每个叛逆的孩子,在内心迷茫时,得到的是关注和陪伴,是温柔和引导。
 
那么,叛逆就会成为孩子成长最大的契机。